主題教育|以學鑄魂 以學增智 以學正風 以學促幹
習(xi) 近平總書(shu) 記在學習(xi) 貫徹習(xi)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(hui) 主義(yi) 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(hui) 議上指出,開展這次主題教育,要“努力在以學鑄魂、以學增智、以學正風、以學促幹方麵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”。總書(shu) 記的重要講話從(cong) 新時代新征程黨(dang) 和國家事業(ye) 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,深刻闡述開展主題教育的目標任務,為(wei) 全黨(dang) 開展主題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堅持以學鑄魂,夯實思想根基。以學鑄魂,就是要做好學習(xi) 貫徹習(xi)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(hui) 主義(yi) 思想的深化、內(nei) 化、轉化工作,從(cong) 思想上正本清源、固本培元,築牢信仰之基、補足精神之鈣、把穩思想之舵。要堅定理想信念,增強對黨(dang) 的價(jia) 值追求和前進方向的高度政治認同,把好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(jia) 值觀這個(ge) “總開關(guan) ”。要鑄牢對黨(dang) 忠誠,自覺堅持黨(dang) 的全麵領導、堅定維護黨(dang) 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,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、政治領悟力、政治執行力,始終在政治立場、政治方向、政治原則、政治道路上同黨(dang)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,把對黨(dang) 忠誠體(ti) 現到貫徹落實好黨(dang) 中央決(jue) 策部署的實際行動上。要站穩人民立場,強化宗旨意識,堅守初心使命,踐行黨(dang) 的群眾(zhong) 路線,把人民群眾(zhong) 滿意不滿意作為(wei) 評判主題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,解決(jue) 好人民群眾(zhong) 最關(guan)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,把惠民生的事辦實、暖民心的事辦細、順民意的事辦好,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(ti) 人民。
堅持以學增智,掌握看家本領。以學增智,就是要從(cong) 習(xi)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(hui) 主義(yi) 思想中汲取奮發進取的智慧和力量,熟練掌握其中蘊含的領導方法、思想方法、工作方法,不斷提高履職盡責的能力和水平。要全麵係統掌握習(xi)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(hui) 主義(yi) 思想的基本觀點、科學體(ti) 係,把握好這一思想的世界觀、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,真正把馬克思主義(yi) 看家本領學到手,不斷提高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、服務群眾(zhong) 本領、防範化解風險本領,加強鬥爭(zheng) 精神和鬥爭(zheng) 本領養(yang) 成,努力成為(wei) 行家裏手、內(nei) 行領導,更好履行新時代新征程職責使命。
堅持以學正風,涵養(yang) 新風正氣。以學正風,就是要從(cong) 習(xi)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(hui) 主義(yi) 思想中汲取強大人格力量,發揚黨(dang) 的優(you) 良傳(chuan) 統和作風,大力整飭各種不正之風,涵養(yang) 求真務實、清正廉潔的新風正氣。要堅持以黨(dang) 性立身、做事,增強紀律意識、規矩意識,樹立正確的權力觀、政績觀、事業(ye) 觀,廉潔奉公,力戒“四風”,做良好政治生態和社會(hui) 風氣的引領者、營造者、維護者。要大興(xing) 調查研究之風,走好新時代黨(dang) 的群眾(zhong) 路線,使調查研究的過程成為(wei) 理論學習(xi) 向實踐運用轉化的過程,成為(wei) 轉變作風、增進同群眾(zhong) 感情的過程。
堅持以學促幹,開創發展新局。“為(wei) 學之實,固在踐履。”以學促幹,就是要錨定實幹擔當促發展的目標,自覺踐行習(xi)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(hui) 主義(yi) 思想,用以改造客觀世界、推動事業(ye) 發展。要胸懷“國之大者”,緊緊圍繞新時代新征程黨(dang) 的中心任務,真抓實幹、務求實效,聚焦問題、知難而進,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、積極擔當作為(wei) 的精氣神,撲下身子當好“施工隊長”,推動黨(dang) 的二十大各項戰略部署付諸行動、見諸成效。要做到學以致用,善於(yu) 運用黨(dang) 的創新理論觀察時代、把握時代、引領時代,積極識變應變求變,解決(jue) 經濟社會(hui) 發展和黨(dang) 的建設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問題,為(wei) 推動改革發展破除一切障礙、掃除一切攔路虎。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。共產(chan) 黨(dang) 人對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的孜孜探求,是靈魂升華的壯闊航程,是精神洗禮的偉(wei) 大征程。通過這次主題教育,全體(ti) 黨(dang) 員必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(dang) 的偉(wei) 大思想旗幟下,在強國建設、民族複興(xing) 的偉(wei) 大征途中踔厲奮發、勇毅前行。
來源:2023年第5期《黨(dang) 建》雜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