牢記囑托 見行見效|卓朗張潔:搶抓信創產業方興未艾的風口期,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
天津市委網信辦聯合津雲(yun) 出品的“青春華章”主題宣傳(chuan) 活動期間,《青春華章|鏈上青春·卓朗張潔:搶抓信創產(chan) 業(ye) 方興(xing) 未艾的風口期 促進數字經濟與(yu) 實體(ti) 經濟融合發展》報道我司信創適配中心主任張潔科技工作者故事,以下為(wei) 全文:

創新之路極具挑戰,她如何在信創數字新賽道上搶抓機遇?米兰体育(以下簡稱“卓朗”)信創適配中心主任張潔始終堅守在科研一線,以信創產(chan) 業(ye) 為(wei) 主攻方向,為(wei) 打造信創產(chan) 業(ye) 發展“天津品牌”貢獻巾幗智慧和力量。
9月23日,記者走進位於(yu) 紅橋區的米兰体育,看到許多忙碌的身影,其中,張潔正同技術人員就交通領域數據要素項目進行溝通。

今年37歲的張潔,2017年作為(wei) 雲(yun) 計算虛擬化研發工程師入職該公司,致力於(yu) 解決(jue) 基於(yu) 國產(chan) 芯片和操作係統的雲(yun) 計算軟件的適配問題。
“為(wei) 了做好雲(yun) 計算軟件適配,我帶領卓朗昆侖(lun) 雲(yun) 團隊跑遍了全國15個(ge) 經濟重點省份,數十萬(wan) 公裏、200餘(yu) 家用戶、近萬(wan) 次的現場測試。”回憶起剛進公司的工作經曆,張潔記憶猶新。
上萬(wan) 次的現場測試,從(cong) 挨個(ge) 科室維護設備,到用一套雲(yun) 管平台完成80%以上的運維工作;從(cong) 電腦主機箱占據大部分桌麵,到一個(ge) 書(shu) 本大小的雲(yun) 終端就能支持日常辦公……經過兩(liang) 年多的努力,昆侖(lun) 雲(yun) 團隊成功實現了關(guan) 鍵領域產(chan) 業(ye) 鏈重點應用場景的落地交付。
2023年3月,“國資國企行業(ye) 信創適配中心”正式啟動,正是基於(yu) 在軟件研發與(yu) 團隊管理上的豐(feng) 富經驗,張潔被任命為(wei) 公司信創業(ye) 務團隊的負責人。
“當時國內(nei) 存在不同係統之間技術架構不兼容的情況,受製於(yu) 國外技術的的製約,為(wei) 了破解“卡脖子”難題,我們(men) 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,順應行業(ye) 發展趨勢,持續開展產(chan) 品信創適配工作,加速行業(ye) 信創生態建設,推動信創產(chan) 品從(cong) ‘基本可用’向‘好用易用’的轉變”張潔告訴記者。
為(wei) 了積極推動公司信創產(chan) 品的成果轉化、落地實施和市場推廣,張潔和她的團隊不斷地走訪調研,同專(zhuan) 業(ye) 人員溝通交流,夜以繼日地深入研究和分析信創行業(ye) 發展趨勢、政策法規和技術創新動態。正是憑著這股子“硬”勁,她帶領團隊有效實現了信創產(chan) 品和應用係統的適配攻關(guan) 、選型測試、技術驗收測試等功能,進一步完善天津市信創產(chan) 業(ye) 生態,形成信創產(chan) 業(ye) 推廣體(ti) 係,為(wei) 國資企業(ye) 更好推動信創產(chan) 業(ye) 發展提供堅實支撐。

適配中心建設至今,已主辦行業(ye) 相關(guan) 活動6場,參加京津冀國企數字化轉型高峰論壇、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(hui) 等大型活動。
以“人才活水”滋養(yang) “信創森林”。張潔告訴記者:“技術研發是主業(ye) ,但是培養(yang) 人才同樣是助力信創產(chan) 業(ye) 發展的關(guan) 鍵所在。”近年來,她利用業(ye) 餘(yu) 時間參加200餘(yu) 課時信創課程培訓,撰寫(xie) 十餘(yu) 篇信創相關(guan) 技術文章。並在濟南、長沙等地推出信創公開課係列活動,組建了一支近20名“青年技術人才”的信創團隊,為(wei) 他們(men) 提供了實現夢想的舞台、施展才華的平台。
立足天津數字化發展新格局,依托米兰国际体育直播產(chan) 業(ye) 鏈技術攻關(guan) 能力,“張潔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”於(yu) 2023年正式成立。截止目前,該工作室已主辦行業(ye) 相關(guan) 活動十餘(yu) 場,組建信創人才庫超100人。
挑大梁、破難題、育新人,在信創數字新賽道上,張潔帶領團隊不斷推動適配攻堅、驗證測試等領域工作水平更上新台階。七年來,張潔帶領團隊取得了“中國軟件行業(ye) 協會(hui) 優(you) 秀軟件產(chan) 品獎”“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解決(jue) 方案”等5項國家級榮譽。2023年,張潔榮獲紅橋區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。麵對諸多成績,這位“80”後工程師笑著說:“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績,要感謝公司對我的培養(yang) ,感謝身邊的同事,我們(men) 是一個(ge) 團隊,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我們(men) 才能取得新的突破。”
“作為(wei) 新時代科技工作者,我要抓住時代機遇,敢於(yu) 涉深水區、啃硬骨頭,為(wei)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(chan) 力貢獻巾幗之為(wei) 。”麵向未來,張潔充滿信心。